浙新办[2005]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: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
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尊龙凯时入口的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-64831301
杭州网・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: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
鸡叫城遗址发现的f63木构建筑遗存复原图。受访者供图
鸡叫城遗址f63正投影。受访者供图
作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,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——鸡叫城遗址,有一项极为特殊的发现:这是一座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、五开间共七室、面积420平方米的大型“豪宅”,加上回廊总面积达630平方米。考古学家认为,这座编号为f63的房子,是中国最早、最完整的木构建筑遗存,其体量、规模和建筑方式都是前所未见。
日前,华西都市报、封面新闻“考古中国”报道组记者来到鸡叫城遗址,透过埋藏4700年的地基、木柱,触摸史前人类的生活碎片。
“精致”的豪宅
f63建筑遗迹第一次露出“冰山一角”是在1998年。当时,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为了确认遗址年代,对鸡叫城遗址西城墙进行解剖,发现了部分木质构件,但受限于发掘面积,当时并不能判断它们的性质。2006年再次发掘,因为发掘面积有限仍未解惑。直到2018年鸡叫城遗址重启考古工作,从2020年10月开始,该项目负责人郭伟民、执行领队范宪军等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4次,费时一年才揭开了f63的全貌。
从遗存的地基和木质构件来看,f63结构清晰,五开间七室加上外围廊道,总面积达630平方米。在建筑方式上,f63在开挖的基槽内铺上窄长的木板,建造好地基再立木柱,这样房子更加稳固,不易下陷。
7月中旬,范宪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在保存较好的木柱上都发现了穿孔,大多是两侧内向大约45度的斜穿孔,对于穿孔的作用目前有两种猜测,一种是认为插木棍用的,以绳索等固定,形成三角结构,让房屋地基更稳定;另一种认为大型木材运输困难,穿孔是为了方便搬运。”
郭伟民至今仍记得发现f63时的喜悦,“前所未见,这座房子为理解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与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。”
层层揭开真面
f63的发掘整整耗时一年,发掘面积大,上方叠压了丰富的文化堆积,让发掘难度倍增。
由于鸡叫城遗址有长期、连续不断的人类活动,不同时代的人在这里留下痕迹,所以在发掘过程中,考古学家们要根据不同土层来区分不同年代的堆积。“上面的堆积肯定比下面的年代晚,我们就根据叠压它以及被它打破的堆积中出土的遗物,进行类型学的排比,以此来判断其相对年代。”
在范宪军看来,发掘f63 最困难之处,就是要将其层层揭开。f63所处的发掘区共有50余个探方(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,以方格为单位,分工发掘,这些正方格叫“探方”),上方堆积复杂,遗迹众多,发掘过程中还需要统一层位,进行编号,每个探方的情况不同,要保持同步发掘,还要及时记录、保护,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。
关键的绳索
在逐渐揭开上层堆积的过程中,f63的年代是考古人员始终关心的问题。
郭伟民说:“鸡叫城遗址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时期,早期环壕的开凿、环壕废弃后堆积大量谷糠,在这上面又挖了一条沟槽,里面铺了木板,然后在这上面建了大型的房子,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年代,除了考古学初步的相对年代判断外,还要用碳十四等更加精确的科学手段去检测。”
幸运的是,考古队员发现了三节绳索,这成为准确定位f63年代的关键。郭伟民解释说:“三节绳索中有藤绳和竹绳,和其他木材不同,藤本植物和竹子的生长期、存活期都比较短,所以检测出这些绳子的年代,基本上就代表了房子的建造年代。”
至今,范宪军仍记得发现绳索时的心情,“当时看到保存如此好的绳索,既意外又惊喜,绳子是用来抬木板的,其中一个直接嵌套在木板下面,为了套牢它,木板两侧还凿了小凹槽,这说明它肯定是建造时使用的。这些绳子能保留下来很不容易,一方面可以用于检测房子的建造年代,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当时的编织工艺。”
经过多项数据的研究检测,考古学家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,f63建造于距今大约47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时期。
一个公共活动场所
已结束发掘的f63面积比篮球场还大,房子主体呈长方形,外围还有廊道,形状方正,结构清晰。“这个房子太重要了,它的体量、结构、建筑方式都是前所未见,能透露出很多信息。”郭伟民说。
首先是建造方式,f63的台基上被挖出长条状的基槽,基槽中铺上大小相符的木板,木板上才是房子的立柱,有了地基就可以防止沉降,让房屋更坚固,这种建筑方式极为独特。保留下来的地基可以清晰看出房屋的结构,总共有5个开间,除开最东边面积较大的开间,其余4个是完全对称的,这符合中国后期建筑的修建习惯。
建造f63使用的木柱,直径大多为五六十厘米,大的甚至有一米,木材以楠木、樟木为主。范宪军说:“这说明当时的人对木材、树种的选择有一定知识储备,因为周边的山上肯定有很多种树,他们选择了最合适做建筑的楠木。此外,当时的木材加工技术已非常成熟,他们有能力砍伐如此粗大的树木,把铺地基用的木板都打磨得方方正正,木柱也是一切两半,把平整的一面向外,做得非常美观,这些都需要很成熟的工具和技术。”出土的石斧、石凿等也佐证了他们的猜想。
在郭伟民看来,史前考古就像是拼图,通过挖出来的碎片“透物见人”,拼凑当时人类生活的图景。像f63这样的大型建筑,由许多劳动力一起合作完成,一定具备公共性。“这显然不是普通家庭居住的房子,我们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举行公共活动的地方,使用者可能是社会组织的最高统治者。”
来源:
千岛湖新闻网 实习编辑:田艺慧